距离开
幕还剩
省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及徐州!

 

今天上午,江苏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隆重开幕。

 

省长吴政隆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在这份紧扣时代脉搏、

关乎高质量发展、振奋人心的报告中

多个徐州元素被提及

 

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50条产业链培育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徐州坚定不移推进产业转型,大力培育新兴产业,聚力聚焦装备与智能制造、新能源、集成电路与ICT、生物医药与大健康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和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态势强劲,产值分别增长13.2%和18.4%,占规上工业比重同比分别提高 3.9和6.4个百分点,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目前,全市已建成燕山大学电液技术研发中心、北航智能技术与机器人工程研究中心、江苏汇智高端工程机械创新中心、省产业研究院集萃道路所等200多家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获批建设国家工程机械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省特种机器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徐工集团、赛摩电气、世通重工、华恒机器人、威卡电子等10家企业(产品),成为行业细分领域的“单项冠军”。

 

 

坚持陆海统筹、江海联动、跨江融合,深入实施“1+3”重点功能区战略,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中心城市能级显著提升

 

省委、省政府把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作为独立板块纳入全省“1+3”重点功能区战略布局,并出台专门政策予以支持。

 

坚持统筹全局谋长远,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中打造长三角北翼区域中心城市,徐州在淮海经济区拓展发展空间,办成了一批影响深远的大事要事。

 

未来的徐州,将密切与长三角主要城市经济往来和产业对接,全面提升中心城市核心竞争力和区域整体发展能级,力争到2025年,中心城市首位度显著提升,跨入“万亿俱乐部”,到2035年,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

 

 

徐宿淮盐、连淮扬镇、沪苏通、盐通高铁建成运营,连徐高铁开通在即。

 

2019年12月16日,徐宿淮盐正式开通运营。

 

2021年1月8日,徐连高铁开始试运行,即将投入运营。

 

“米”字型高铁枢纽的8个方向现已开通6个,高铁通达25个省会城市,徐州与北京、上海、南京并列全国第一方阵。

 

作为全国高铁通达省会最多的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物流枢纽布局承载城市和淮海经济区首家地铁城市,2020年,徐州交通运输发展迈入了“畅达全国、通达全球”的新阶段。

 

 

淮海国际陆港建设成效显著。

 

2020年7月30日,淮海国际港务区正式成立。

 

建设内陆国际化枢纽经济新高地、“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区域样板、全国东西对外开放门户、淮海经济区崛起引领区、开放型经济改革创新示范区……淮海国际陆港将驶向更广阔的天地。

 

第600列徐州中欧班列启航、观音机场开通至越南河内、泰国曼谷国际货运航线。徐州综保区进出口超百亿元,是上年的5.2倍。实施“百企增十亿”系列举措,实际使用外资22亿美元,增长5.3%,进出口总额突破千亿元,增长14.2%,增幅名列全省前茅。

 

在徐州,开放的步伐越迈越大。

 

 

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示范建设扎实推进。

 

徐州作为江苏“北大门”,是与大运河结缘最早的城市之一。

 

航运灌溉排涝大走廊、绿色生态涵养大长廊、文化旅游景观大画廊,是大运河文化带徐州段的定位。

 

大运河徐州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围绕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定位,从保护文化遗产和自然生态、发展旅游,到配置调度水资源、发展航运,再到建设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正在推动整个徐州的高质量全面发展。

 

 

群众住房条件明显改善。改善苏北农房20余万户。

 

在徐州,越来越多的农民住进了新房。

 

过去几年,徐州通过实施农房改善工程,已交付使用48个项目共27323户,2020年又有37000多户农房得到改善。

 

2020年,全市62万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人均年收入达到12212元;269个经济薄弱村集体年平均收入达到61.48万元。

 

徐州连续四年,低收入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量和增幅均居全省前列,连续四年在全省扶贫工作考核中名列前茅,连续四年在全省扶贫会议上作经验交流发言;连续三年获得市级机关创新项目奖项。

 

 

新的一年加油干!

未来可期,我们看好徐州!

 

有什么想说的,也欢迎给我们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