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开
幕还剩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行业资讯
水利建设进入新一轮增长期 重大项目支撑工程机械创新

      新年伊始,四川、浙江、上海、江苏、河南、安徽等多地举行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或重大项目建设动员会,公布2022年重点项目投资数据及投资方向。广东、山东、河北等地也在近期公布了新一年重点项目投资计划,规模均在数千亿级别。从重大项目投资方向来看,以轨道交通、能源水利为代表的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仍占据重要地位。

      水利作为重要的基建领域之一具备社会效益强、吸纳投资大、拉动产业链长等特性。2021年全年我国完成水利建设投资7576亿元,2022年将按照政策发力适当靠前要求,围绕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和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充分发挥水利稳投资、扩内需的重要作用。

      目前,水利部按照建设一批、开工一批、论证一批、储备一批的安排,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150项重大水利工程已批复67项,累计开工62项。

      2022年水利重点工作之一是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在具体项目安排上,水利部提出,科学有序推进南水北调东、中线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深入开展西线工程前期论证;加快推进滇中引水、引汉济渭、引江济淮、广东珠三角水资源配置等引调水工程。加快环北部湾水资源配置、河北雄安干渠引水等重大水利工程前期工作,完善国家骨干供水基础设施网络。

      结合全国各省级行政区已披露水利投资计划,测算“十四五”期间全国水利投资规模将达到5.17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1.9%。区域分布看,我国近年水利投资向长江、珠江、东南诸河流域倾斜较大。“十四五”期间西南、华南地区水利投资复合增长率将达21%、15.8%,投资增速有望在150项水利重大项目规划加速落地的推动下进入新一轮增长期。

      白鹤滩水电站是实施“西电东送”的国家重大工程,是当今世界在建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水电工程。全球单机容量最大功率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实现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的重大突破。

      参建白鹤滩水电站的部分工程机械装备

工程机械

工程机械

中联重科工程机械

      在水利等国家大型基础设施和重大战略项目带动下,工程机械在关键技术不断取得突破的基础上,包括大型上回转塔式起重机、大型全地面起重机、大型履带起重机、一体化潜孔钻机、超大直径土压平衡盾构机和泥水平衡盾构机、大直径的敞开式硬岩掘进机等一批重大技术装备,为水利建设和重点难点工程提供了关键装备。

      山推900马力推土机

山推900马力推土机

      水利往往涉及到大量土方搬运、推挖、平整、回填等工作,因此选择稳定高效的工程机械设备,对于按时高质量完成工程建设也显得尤为重要。

      全球最大在产在售900马力推土机——山推SD90-C5推土机是目前世界在产、在售的最大履带推土机,主要应用环境为矿山开采、水利施工、道路建设、岩层剥离等恶劣环境和工况。改机打破国外产品市场垄断,首次应用4D全息光场、5G遥控、一机多控技术;成功应用双变全生命周期关键技术,双变最高效率提升至89%;实现液力/机械双模式切换,能耗较行业竞品低10%~15%;驾驶员耳旁噪声低于74dB,国际领先;在多种复杂工况得到广泛应用,掀开了国产大马力推土机产业化发展的新篇章。

       山河智能SWHG70地下连续墙液压抓斗

      水库防渗墙,水利工程基础支护是地基处理的重中之重。山河智能SWHG70地下连续墙液压抓斗,针对国内超深超厚地下连续墙的施工需求,最大成槽厚度1.8米,最大成槽深度110米,斗体配置200吨主推力油缸,加强型斗齿,切削力大,挖掘更高效;选配180°斗体回转装置,满足狭小空间内施工。可用于多层地铁站点施工、水资源处理、水库防渗墙、超高层建筑的地基工程等。

山河智能SWHG70地下连续墙液压抓斗

      SWHG70地下连续墙液压抓斗配备全电控智能控制系统,具有功能拓展能力强、能量损耗低、操控性能好等特点,实现了液压抓斗的自动抓取、一键自动纠偏、在线故障诊断等功能,各种辅助挖掘功能降低了操作手的劳动强度;采用全进口康明斯QSX15发动机、大排量马达,同等重量提升速度比同类产品快30%以上,提高了施工效率。

       铁建重工隧道施工机器人 

      水利工程隧道施工装备机器人化是实现隧道少人化、无人化施工的必然趋势。在隧道建造行业,铁建重工以产品机器人化为目标,打造具有智能感知和分析决策功能的隧道智能施工机器人并实现应用,逐渐实现机器换人。

      凿岩机器人是隧道施工先锋,自动定位、自动移臂、自动钻孔高效完成隧道开挖作业。在郑万高铁向家湾隧道单循环进尺突破 4.5m,向家湾隧道成为郑万高铁湖北段平均开挖进尺最快的隧道之一。

      装药机器人作为炮兵,可实现快速装药,自动送退管、精准控制装药量。在郑万高铁单循环开挖进尺4m,单循环平均装药时间 2h以内,装药人员由10人降至4人。

      除尘机器人作为卫生兵,快速吸附隧道爆破后产生的扬尘、集中排放,改善隧道作业环境空气质量。在拉林段达嘎拉隧道距离掌子面150m左右的位置进行除尘,20min 左右可将隧道内能见度不足 5m 的空气处理到清晰状态,将原传统2h的通风降尘时间缩短至20min。

      隧道施工机器人的加入,颠覆了以人工为主的传统隧道建造方式,以机器人换人、减人,有效减少隧道施工高风险环境作业人员,大幅度提高了施工质量和效率。以隧道施工机器人为核心的“地下—地面—云端”技术体系已经初步在高原高寒铁路、郑万高铁、沿江高速公路等国家重大工程中进行应用,为隧道全生命周期智能建造提供了强有力的装备保障。

       全电气化隧道施工机械

      去年6月22日,国内首套全电气化隧道施工机械装备正式投入使用,实现了我国电动工程机械装备在隧道施工运营零的突破。在国家电网易县抽水蓄能电站施工现场,4台纯电动运输渣土的大卡车在隧道中往返穿梭,两台电动装载机交替作业,1台电动挖掘机有力地向隧道深处掘进。这些由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电气化机械装备,充一次电就能连续工作5小时以上。

      国网新源易县抽水蓄能公司董事长袁长安表示,柴油重型卡车在隧道里,它的废气、尾气量比较大,需要排出去以后,人再进来作业。现在就不需要等了,作业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用电代油,电相对来讲还是比较便宜的。

      下一步将在更多隧道工程中推广应用纯电动工程装备,探索可复制推广的电动工程机械运营模式,推动基建施工加快实现零排放、零污染。